新零售丨从商业的几条底层算法,来看消费品行业的中国特色
来源: | 作者:yqb0c1b0b76 | 发布时间: 2560天前 | 5970 次浏览 | 分享到:
这篇通过商业的几条底层算法,说说为什么很多中国制造在美国卖得更便宜。


除了税制和土地制度影响外,A股资本市场的落后其实也有不小的影响,很多人可能想不到。在成熟市场中,同一品类通常只有三五个的竞品长期竞争,弱势的很容易被并购。而在国内,一个机会出现往往几十几百家同行冒出来,不论是彩电冰箱,还是木地板乳胶漆,还是团购外卖、共享单车。由于很难像美国那样,一两家领先者短跑上市后,投资者就纷纷放心认购坐等升值和盈利,往往变成几十几百名厂商的马拉松比赛,长期散、乱、差,大量的财富资本反复的毁灭掉。


(看过《制造业组织进化论:富士康才是工业4.0》的读者还记得我曾解释,日本资本市场效率低是很多产业衰落的重要内因,比如松下索尼NEC日立东芝三洋三菱夏普先锋建伍富士通雅马哈等公司的重叠业务,没法快速并购整合优化。)


这些国内特色,几十年来很少有人提及。官方和媒体反复抱怨的是执法不力,或者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什么的,可是,单靠法律和道德,还是很难应对“穷生奸计、富长良心”啊,根子还是要靠治穷。

国内未来的可能走向

先说制度部分。万众期待的税负减轻、土地松动等措施,能快速把几亿人拉入现代经济金融循环体系,收入结构正常化以后死结自然解开;而央地分权和房产税如果推行,现在的“市场竞争为附、官场竞争为骨”导致的治理乱象(参考北大光华周黎安教授的系列文章),也会有所缓解。


这些方向早就写入了18-3报告,然而农业时代成长的官僚精英们天生推崇制造业、致力于产业升级,即使看到越富国家的制造业占比越低,也坚信那些土地流通和金融赋能等高级玩法,是危险道路、迟早“药丸”。


所以中短期内,投资者最好还是寄望于技术和市场组织的进化。尤其是国内的互联网电商,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就。之前传统媒体就像消费者和厂商之间的跨江大桥,广告费就像过桥费,品牌厂商努力琢磨过桥技巧;太小的厂商或者品类挤只能挤到商场超市里一个专柜或者货架。而搜索和电商问世以后,就也能收过路费、展位费了(只是有些搜索企业的吃相实在太差)。


淘宝把门槛降低到任何中小企业和个人都可以尝试一下,参与者和商品款式数量多出了成百上千倍来。京东在全国有三四百个直属仓库,适合模仿ALDI成百上千吨的订购洗衣液、卷纸等品类,做好品管和供应链金融,再以极低毛利就近出货。至于拼多多,除了分流阿里的流量租金以外,感觉在蔬菜水果领域里协助农业合作组织直发周边,会比较有意思,而对制成品的信任和金融介入可能略难。


至于自媒体分流的影响,我感觉像是聚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部落,而不是电视时代与厂商之间犹如长江天堑,适合那些挤不过去的小众个性品类,基于流量X相关系数X信任系数的算法广告可能更有效,而随着流量拥堵,信任会越来越有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