至于保健品、化妆品等,成本更不透明,用户还自带“安慰剂效应”,相信越贵的保健品越能健康长寿、越是大明星同款的口红用起来感觉自己越美,那么传播说服和分销渠道的费用占比就会更高。按某位投资人朋友的估算,如果新团队想打造新品牌,最好把零售价定在扣除包装后原料成本的30倍以上,20倍他是不肯看的。
还有一类是奢侈品,用户更看重的是阶层门槛儿,有时不实用反而更好,比如需要天天熨的亚麻衬衣,或者热衷于公益慈善、送孩子去名校读艺术和哲学。品牌运营商必须花费重金请一线明星、在黄金地址开设昂贵门店,富豪们才肯买账。
至于成本,根据时代集团控股HK01023招股书的披露,各种上万块的包包的代工价只有两三百元。然而急需显示已实现阶层跃迁的国内消费者并不在意,照样买下了全球接近一半的奢侈品;想伪装已经实现阶层跃迁的那些人,则对仿品态度暧昧。
以上是为了简要说明,无论哪个层级的消费品,大都可以看作是制造厂商、传播渠道、销售渠道这三方算盘制约之下的动态演化进程。而理解中国特色和未来走向的话,那照例又有必要把美国消费品行业的结构做个大概对照。
一些中国特色和背后的原因论及中国消费品行业的话,短板早就不在于制造业的技术、管理和资本了,算得上相对充足和过剩,还出口到全球发达国家。短板其实在需求一端,多数居民的收入太低,还有实体销售渠道背负了沉重的压力。
先说居民可支配收入。看似14亿居民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,但其实可支配收入在1万美元以上的居民可能不足1亿,还有6亿多人可支配收入在3000美元以下。扣除基本食品支出,以及刚性上涨的医疗教育买房养老的预算,能分给消费品支出的余量就更少,生存压力之下,不得不青睐那些撇掉了广告费用、渠道费用、增值税社保的各种三无产品。
国内的实体零售连锁业呢,受制于特色土地管制的约束,很难方便的自购便宜土地建店,房租压得自身发展和扩张都极其困难,“无恒产者无恒心”,被迫走上不断提升每平米毛利的赛道,几乎没法像COSTCO或者ALDI那样安心做低价优质商品体系,因为会被房东一脚踢开的。
零售连锁卖场疲于奔命的话,也会把压力和风险传递给厂商。假如小老板资本2千万,沃尔玛或者富士康每年买2亿货值,即使纯利只有2%,那400万纯利也很舒服,只需专心提升技术和管理。而做国内市场需要的决策和团队就复杂的多,风险也高的多,稍微有一点点使坏,小老板就受不了,需要把毛利加上十来个点才能撑住。加上增值税、消费税、过路费、燃油税、店铺租金的中美差额,那很多国产商品就应该漂洋过海后在美国卖的更便宜,对此大惊小怪或者义愤填膺的反倒像外宾了。